“这不仅仅是改善,更是一次颠覆性的机会,是给患者的希望。”谈起脑机接口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王薇如是说。
2016年,王薇从任职多年的西门子医疗离开,锚定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方向,开始自己的创业。术理创新集团由此诞生,致力于运用脑科学与神经工程交互共融技术,实现人体全周期的健康生命管理。
迄今为止,术理创新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多模态脑机接口平台已经实现诊疗产品落地,突破了传统的治疗模式。人工智能多模态脑机接口平台面向“肢体运动障碍诊疗”系统,临床主要针对脑卒中、脑创伤、脑肿瘤等疾病,已经实现了中枢神经功能重建与再生。临床上目前已有1000多例病人使用,效果非常显著。
在神经发育障碍诊疗中的儿童多动症、自闭症和精神疾病诊疗中的抑郁症等多个领域,术理创新也正在持续探索。
去年5月,这位患者因为突发脑出血入院,当时累计出血已达40毫升,言语不清,右侧偏瘫,理解力也较弱。王薇回忆说,当时这位患者是被抬进医院的,偏瘫非常严重,很多医院都判断没有太大的恢复希望,家人也都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6月开始,这位患者开始使用脑机接口的诊疗系统。头戴的脑电帽能够提取患者的运动意识,再将运动意识传给外接设备,由外骨骼带动肢体进行运动,反馈信号又通过外周神经传给大脑。一个外周的循环,能够形成上行和下行的神经传导形成闭环。经反复训练刺激,就可以在大脑形成一个新的控制区,取代原来已经损坏的中枢神经控制区。而新的神经通路打造完成后,患者就不再需要外接设备了。
经过7周的治疗,前前后后42次训练,他的肢体逐渐能够恢复运动,语言障碍也得到改善。出院时,患者的肌力接近正常,右手精细动作得到极大改善,言语正常,已经回归正常生活。王薇告诉记者,如今他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中。
还有类似的病例,老龄患者中风以后6-8个月都没有好转,也能通过脑机治疗恢复基本的生活功能。看到病人由入院时的状态转变到能够幸福地去生活,对王薇来说是这份工作最美好的部分,远胜过创业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她形容这是“难得的成就感”。
除了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外,术理创新也在探索将脑机治疗应用在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科疾病上。王薇透露,这个方向上已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建立合作,预计针对自闭症的第一代诊断性产品将于年底推出,后续还将推出干预性产品。
王薇介绍,面向自闭症的孩子半岛全站平台半岛全站平台,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引导他们开展交流,进行交流的代偿;也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减少一些敏感的刺激,利用多模态的数字疗法和范式训练让孩子情绪稳定。
目光再放远些,针对精神疾病诊疗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治疗,术理创新也已开启探索之路。
王薇初创业时,市场对于脑机接口的认知度和接纳度都很有限。回忆创业历程,她说:“每天都是困难,每天都在升级打怪,在避坑。有的时候已经掉到坑里了,但还是要爬出来。”
2016年前后,王薇几乎每次去融资,投资方都会对脑机接口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和医院的合作同样不会一帆风顺,当产品进入临床阶段,王薇和团队需要一次次和医生进行交流,寻求临床合作的机会。然后看着一个个病例入组和出组时的前后对比,逐渐让更多医院接受这项技术,让产品落地成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高。
“这是一个临床教育和科学探索的过程。其实任何一件新鲜的事物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在我们探索成功的一刹那,国家支持了这件事情。”王薇说。近年来,国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力支持,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王薇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各项政策和基金等方面的助力。
现如今,术理创新是国际上最先将神经可塑性的原理产品化的企业之一,产品成熟度国际领先。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这个细分领域上,王薇表示术理创新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临床数据也应当是最多的。
从饱受怀疑到最终成功,对于王薇来说同样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早在大三进入实验室时,她所研究的就是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技术,英国留学期间同样在这一领域深耕。那时看来,不管是医学、理学、工程学、材料学还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都限制了“神经可塑”的产品化。但王薇已经揣着那份思考——什么时候能打造成产品呢?
昔年埋下的种子发芽,如今术理创新的产品也在一次次迭代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市场已不再需要从“1+1=2”开始解释何为“脑机接口”,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在上海的长海医院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多家医院,术理创新都打造了脑机接口的诊疗中心。
接下来,王薇希望脑机治疗能够进一步下沉,从三甲医院走向社区,让患者可以在社区进行持续治疗,或许能恢复得更好。相关的尝试如今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地区开始试点,更基层的市场教育又会是新的挑战,而如何帮助社区进行团队建设和场景搭建,也将是全新课题。半岛体育全站半岛体育全站半岛体育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