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加阿元微信“rhyayuan”,受邀加入润滑油聚焦油粉群,及时了解行业最新资讯~
如果滤清器老板在2023年强行做润滑油,试图通过润滑油品类实现增长;或为增加销售额,遏制滤清器下滑趋势,部分滤清器工厂准备贴牌润滑油,这个思路可行吗?
滤清器作为乘用车市场一个特殊的配件品类,具备以下特点:产品复杂、价格低、SKU多、同质化严重、产能严重过剩、受电动车普及影响大、与发动机动力高度相关。用售后市场行话讲,卖白菜价操卖白粉的心。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观点,滤清器行业属于典型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半岛全站、行业集中度低、充分自由竞争、产品生命周期过成熟的行业。经过疫情三年的洗礼,滤清器品类去品牌化趋势明显,渠道与平台品牌销量处于领先优势。以新康众、三头六臂、好美特为代表的B2B平台,把滤清器作为引流爆款产品,各个平台销量均超过2亿元以上,途虎作为B2C平台滤清器销量也十分可观。
作为传统滤清器工厂,在出口订单不变的前提下,国内市场销量加剧下滑,国内销售团队需要养活,为增加销售额,遏制滤清器下滑趋势,部分滤清器工厂准备贴牌做润滑油,这个思路可行吗?
润滑油需要大资金、大批发、大流通、大配送,需要大开大合锁定渠道,快消品的属性更强。滤清器因为SKU多,配送要求高,售后服务多,客单价低,与润滑油销售差异化十分大。两个品类对品牌商对经销商销售能力要求不同。从市场案例看,壳牌经销商销售易损件效果不理想,易损件经销商销售润滑油效果一般般。基因不同、逻辑不同、能力需求不同,所以从基因与能力上讲,滤清器工厂做润滑油理论上可以,效果可能差强人意。
工厂不具备运营润滑油的基因与能力,经销商不具备销售润滑油的基因与能力。可能部分工厂认为做小众市场,对不起全国润滑油小品牌数量多如牛毛难以计算,留给小品牌空间有限,而该部分份额将在未来被淘汰,淘汰周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当然,B2B平台销售润滑油不在探讨之列。
★其次,润滑油属于典型进入门槛低退出门槛高充分竞争品类,以所谓品牌定义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半岛全站
以“壳美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梯队,以龙蟠、康普顿为代表的A股上市公司梯队,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国家队兼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具备央企背景的统一石化,提出做中国“润滑业中央厨房”概念,为各个平台提供贴牌服务。润滑业属性,决定该行业重新建立新品牌的机遇基本关闭。前文中提到的全国与区域性的B2B或B2C平台,在资本加持下都在烧钱做GMV,其中润滑油作为油电轮三剑客之一,成为上量的重中之重,以上逻辑可以说明滤清器工厂转型做润滑油的机遇期不存在。
如果滤清器老板,在2023年强行做润滑油,试图通过润滑油品类实现增长,那我作为专业咨询老师想说,你如果这样做,是对在润滑业耕耘多年的企业的藐视?或侮辱?
我可能没有能力指导滤清器企业如何转型,但从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四个维度思考,应该可以明白自己企业何去何从。你过去曾经的经验与逻辑,今天都是错的,仅此而已。
美国商业作家吉姆·柯林斯做实验,三组人以徒步方式,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到美国东北部的边境缅因州,距离大概是3000英里(即4000多公里)。这段路程地貌十分复杂,经常遭遇天气变化。在一个春天,三批人进行这个实验,要求谁先到达终点就是胜利。
第一组成员,他们选择在好天气时快速前进,一天行进40到50英里,坏时候休息一英里也不行进。第二组成员,出发时非常有激情,每天行进50到60英里,看似三个月就能够到达终点,事实上一开始他们的确也是领先的。第三组成员,选择每天行进20英里,不论天气好坏,坚持这个原则不变。
五个月后,人们以为前两组会先到,出人意料的第三组率先到达终点。原因很简单,第一组容易被好天气诱惑,被坏天气干扰半岛全站,无法坚定的执行计划。第二组很有信心,但急于求成,后来渐渐松懈下来并丧失了斗志。而第三组如果不是极特殊情况,不论天气好坏,即使道路泥泞,内心也总是能保持一种良好心态。严格的执行,不扰,不被诱惑,在旅行中每天都坚持走20英里(也就是32公里),最终走完全程抵达了目的地。
吉姆·柯林斯的20英里案例,冥冥中给转型期企业启示:在疫情过后动荡大周期下,大企业输于趋势,小企业输于创新,变化才是恒常,在失控中学会自控,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才能为团队、为企业创造真正的安全感。